电商出海东南亚:经营在地化与人才国际化是关键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24-02-07 17:44:34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摘要:电商出海东南亚:经营在地化与人才国际化是关键(主管q+83670629 Skype号live:.cid.a0aac7b1fef6d741)自主研发程序,稳定流畅,功能齐全,手机安卓系统,苹果系统APP以及各种APP模式全面开通.支持所有平台 自动付款秒充秒提, 给您带来全新的模式体验。

  经济学家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说,国际化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,而当前正处于企业向全球布局的重要阶段。事实上,如今的企业出海内涵丰富,类型多元,与过去打开国门,被全球化浪潮卷入国际市场不同。在新的大航海时代,勇敢的、养成了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中国企业家,选择了主动走出去。这既是为了生存和发展,也是中国人透过市场,学习与世界相处的过程。

  澎湃城市观察推出“出海观察”系列,关注不同行业的出海模式变化和特征所在,试图描摹中国各行各业的航海之路。本篇关注近期颇具影响力的电商平台出海。

  2023年,“四小龙”(SHEIN、速卖通、Temu和TikTok Shop)在海外市场强势扩张,并创新出“全托管”“社交+购物”等运营模式,中国电商初具全球影响力。

  除了热门目的地欧美和非洲,东南亚也成“兵家必争之地”。2022年,东南亚电商市场规模增速达20.6%,为全球之首;2025年,东南亚电商市场规模将以18%的复合增速达到2340亿美元。

  中国电商飙大戏。虾皮(Shopee)和来赞达(Lazada)分别背靠腾讯、阿里,在东南亚展开激烈的“头部之争”。在北美“大杀四方”的Temu 2023年下半年进军东南亚。年底,TikTok印尼电商业务与Tokopedia合并,成功突破当地封禁。

  东南亚市场凭何吸引中国电商前往“淘金”?来到陌生的市场,中国电商遇到了哪些挑战?继续耕耘跨境电商,哪些要素是关键?澎湃研究所研究员采访了出海东南亚多年的“大厂”高管刘洋(化名),从东南亚电商出海人的经历与见闻入手,回答以上问题。

  2015年,刘洋前往印度洽谈收购事宜。这原本只是一次商务旅行,但东南亚巨大的市场机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2018至2023年六年间,刘洋辗转越南、泰国、印尼、马来西亚等国,成为中国电商在东南亚的“全程玩家”。

  刘洋说:“当时我们觉得未来国内消费升级的空间可能有限,而东南亚人多、年轻、爱上网,同时电商领域还未发展成熟,长期来看大有可为。”

  从数据上看,东南亚的确容易成为中国电商“蓝海”。东南亚包括印尼、越南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新加坡等11个国家,人口总量6.83亿,超过50%的人口为城市居民。2022年,东南亚GDP前六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4.6亿,互联网渗透率高达76%,远高于全球水平。

  同时,东南亚网购用户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,平均年龄在30.2岁。尤其是印尼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和越南四国,35岁以下人口占比超过50%,消费潜力巨大。刘洋还观察到,当地人生活崇尚随性、休闲,常以网上消费、社交为消遣,这也是推广电商的有利因素。

  首先是文化。“东南亚11个国家,天选团队1000多种语言,交通系统和法律框架差异很大……东南亚虽然是个大盘子,但不像中国,是大一统市场。”刘洋告诉澎湃研究所研究员。

  物流设施不完善也制约着电商发展。东南亚各国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参差不齐,各国海关规定也不一致。哪怕在一国之内,“城中心就徐汇区那么大,城里面的交通是新加坡级别的,但城外面如非洲郊区那样。”

  不过,这并未阻挡中国电商的到来。2015年字节跳动组建了第一支全球化团队;同年京东合资成立京东印尼站,创办电商平台JD.ID;2016年阿里巴巴收购Lazada;2017年腾讯注资Shopee;2023年TikTok宣布与Tokopedia合并。

  中国电商出海后,东南亚电商产业迎来快速发展。以印尼为例,2012年至2022年,印尼电商总销售额从1.4亿美元增加到156亿美元,约占零售总额的3.4%。

  在东南亚,文化多元且复杂。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带好团队,是中国出海人要面对的首要挑战。刘洋介绍,中国电商入驻东南亚市场,有三个典型的人力管理模式。

  一是全中国员工模式。这与华为模式非常类似,即海外团队核心大部分以外派中国员工为主,特别是以应届生为主的“忠诚”兵。他们在海外生活享受较高的福利待遇——“吃饭有中餐,出行有保镖”。此模式执行力和凝聚力一流,但是很少企业有能力复制。

  二是本地代理模式。这与OPPO模式非常类似,即海外大部分员工以当地人为主。重用当地人,能减少管理成本,获取当地知识。但该模式下,中国总部有被“集体架空”的风险,也难以治理可能的腐败。

  三是混合模式,即派驻中国管理团队,同时雇佣当地精英参与公司运营。这个方案看似两全其美,实则办公室内耗大。

  当刘洋空降到东南亚办公室的时候,他同时面对高管同事和当地员工的不信任,和对电商模式理解的不一致。

  例如,东南亚消费者对购物券的理解,还停留在直接打折或者手工输入字母码的阶段,这和国内消费者差好几个代际。因此,东南亚高管的营销策略也往往比中国的管理者设计简单,产生不小的沟通成本。

  除了与原本的管理者有理念冲突,中国老板和当地雇员也有龃龉。一些东南亚当地人的民族主义意识很强,而中国和东南亚几个国家都有边境摩擦,所以当地人和中国人相处有时会有紧张气氛。

  同时,当地员工看重中国老板是否有西方的教育背景和国际工作经验,能否使用英语办公,是否对当地有足够的了解和尊重,以及能否以足够让人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。如果中国老板做不到这几点,“当地员工会不服管,要么逼你走,要么他就辞职”。

  为了应对管理上的挑战,各大中国电商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,加大国际人才输送。刘洋认为,在过去几年中,中国团队最大的成绩就是改善了与本地团队的关系。

  刘洋指出,在文化多元而复杂的东南亚市场,如果不学习当地的“经商之道”,不充分了解当地文化,生搬硬套中国经验会付出惨痛代价。

  首先是要充分了解当地文化习俗。刘洋举了一个例子:“有个中国老板在越南,想推一个湿厕纸的项目,来赶当地消费升级的风口。他从国内购买了十几万盒湿厕纸,但第一天只卖出去十几盒,亏损巨大。”亏损源于对当地文化习俗的无知——越南主要使用水厕,大部分消费者没有使用纸巾或者湿纸巾的习惯。

  除了文化习俗,当地政治也是做跨境电商的重要“知识点”。2022年,Lazada上有商家发布了一个影射泰国皇室的广告,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。因为广告上带有Lazada的水印,泰国政府约谈了相关方,并下架了相关视频。在东南亚,除了政府监管,当地的政治情况也要特别注意,尤其不能涉及到王室宗教等敏感信息。

  当地经商习惯,亦不可忽视。不按当地经商惯习出牌,“一番好意”可能“弄巧成拙”,如此见闻数不胜数。刘洋举例,某次商务谈判上,中国企业代表没有携带伴手礼,并穿着一身“潮服”,导致与当地政府领导沟通并不顺利;某“大厂”中国老板宴请所有当地供应商,开启中国式“灌酒模式”,让本地品牌方很不适应。

  还有商业模式“水土不服”的。某国内电商平台和当地龙头零售商合作,但国内电商大力补贴的“烧钱”商业模式让合作方难以适应,最终合作叫停。

  当然,也有正面案例。Shopee的本地化运营瞄准了当地传统的“地摊”商业,“地毯式扫荡”与小商贩达成合作协议,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。

  不过,刘洋指出,这些当地经商的门道都是“现学现卖”,很多经验都是“踩坑踩出来的”。他表示,目前尚没有成熟的中介咨询机构,能够解决他们入驻海外时面临的现实问题。

  近年,随着以“四小龙”为首的中国海外电商行业格局初步形成,许多出海电商企业开始“复盘”,“回国修整”。

  根据竞争态势和目标市场情况,不少“大厂”进行了出海战略或模式的调整。2022年,Shopee以优化运营效率、裁撤不盈利部门为由,宣布了裁员计划。2023年,美团在香港和东南亚的业务进展缓慢,亟待反思其市场定位和商业模式。同年,京东相继关掉印尼站和中环泰国平台,撤出东南亚市场。虽然出海的总体战略没有大的改变,但或将收缩电商,发力物流,改变出海策略。

 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海外电商竞争,要成为真正稳固的跨国企业,除了上述的当地文化、政治与经商习俗之外,出海的难题还集中在哪些方面?答案还是回到了“人”身上。

  在电商的大航海时代,离不开充足的国际化管理人才。面对复杂的海外市场,需要组建一个更易理解、学习多元社会文化,善于管理跨国业务的人才团队。

  不过,人才的生活融入、心理慰藉,以及职业规划等问题,亦不可忽略。外派他国与个人生活计划协调的矛盾常左右着出海人才的职业抉择。当一些出海高管长期外派,心生漂泊之感,想要回国安居时,企业却往往不能及时找到替代的人才。

  缺乏“轮番上阵”的国际化管理层,或成为想要继续开拓市场的出海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。天选

脚注信息
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2019-2029 百事2注册人才咨询公司
百度地图 谷歌地图